史海泛舟 漫谈明清寿宁古关隘

时间 / 2019-03-27 10:55:40

  在闽东历史文化古镇——寿宁县斜滩镇宣传文化中心里,有一块由花岗岩石雕刻的“绝险关”大石碑,特别引人注目。它是15年前,在修建福安至浙南泰顺县的公路时,从原福寿公路旧路基下挖掘出的。碑长0.9米、宽0.6米、厚0.5米,正面用繁体横排阴刻楷书“绝险关”,左上款为“万历拾玖年玖月吉日”,右下款书“寿宁县知县戴镗立”。

  据寿宁史料记载,明嘉靖三十八年至四十一年(1559—1562),寿宁境内屡有山寇作乱、海寇进犯、倭寇侵扰,特别是数次从浙江过来的倭寇与从连江、福安登陆的倭寇会合,攻陷寿宁县城,百姓损失惨重。

  因寿宁与福安毗邻,外敌可从福安登陆可取道武曲、斜滩攻打寿宁县城,亦可从水道直攻斜滩,外患不断。

  万历十九年(1591),时任寿宁知县的江西建昌人戴镗体察实情,上书朝廷,获准在寿宁南部的斜滩、武曲设置车岭关、绝险关、铁关,史称“三关”。“三关”连同院洋隘,又称“四隘”。每道关隘的墙门上均镶有题刻关名的石碑(匾)。

 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崇祯七年(1634)任寿宁知县时编纂有《寿宁待志》,其中的“城隘”篇就记载寿宁“有三关十六隘”,“各关隘扼要而居,山径尺许阔,高下曲折,非用武之地。虽有长枪大戟,无所用之”,“闽防在海,而福安正是海艘登陆之地,昔年倭寇亦从此道。故(车岭、绝险、铁关、院洋隘)四隘特为要害”。

  在斜滩境内,除了明代设置的车岭关、绝险关外,还有清朝所建的平氛关,古时称“斜滩三关”。

  车岭关,建于寿宁县城南15公里、斜滩镇与清源乡交界处。原关用石砌成门状,墙高2.1米,关门呈东南、西北走向,两边为山,东南面为悬崖峭壁。冯梦龙的《寿宁待志》记载:“车岭关即车岭头,去县二十五里,一线千仞,仰关者无所措足,东南路第一险峻处,有匾曰‘南门锁匙’,迩来一望茅塞,不逞伏莽,早暮风雨,行人戒心。”伫立车岭马兰岗上,可以俯览龙滩溪、马斗嵊和斜滩的全景。

  设置在斜滩下游的绝险关,面对斜滩溪深潭,东侧为悬崖峭壁。前人曾以“峭壁临溪凿不成,雄关高倚路峥嵘;一丝绕抱崖腰过,万丈滩流地底鸣”的诗句来形容其地势险要。此关在清同治年间,由村民捐资重修。同治十三年(1874)仲春立有重修序碑一座。1958年,因修建福寿公路取道绝险关,关门被人拆除。今此关已废,所幸存的明代“绝险关”石碑,成为这段历史的唯一见证者。

  清道光年间,由寿宁知县龚文灏和继任知县冯立模等人,在距斜滩一公里的古道上凿壁砌石建成平氛关。关门呈南北走向,西临斜滩溪狮潭,东靠悬崖峭壁,由花岗岩石砌成,高2.5米、宽1.5米。门框上方镶嵌着一块矩形石匾,中刻“平氛关”,右上款“道光二十一年十月吉日”,左下款“知县龚文灏、冯立模、渔溪司石文炳立”。

  相传,清代福安文人郭兆桂路经平氛关去浙江仕宦时,曾题诗描写此关险峻——“山高夹出碧澄潭,路窄危悬险径行”“这间形胜真奇绝,一士当关敌万夫”。